光復鄉【魚的家工作室】阿美族傳統服飾穿著體驗

光復鄉
土地面積約為158平方公里,人口為1萬2千多人,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78人。本鄉特點有阿美族馬太鞍文化、阿美族太巴塱文化、甘蔗文化、水稻、紅糯米、黑糯米、箭竹筍、檳榔、樹豆、蕗蕎(火蔥)、冰品、木雕、編織、咖啡…等

本次遊程特色

阿美族

阿美族主要居住在花蓮、台東及台11線公路秀姑巒溪附近,花蓮縣光復鄉因地理位置的關係,保存了有很傳統的阿美族文化,他們自稱為「吃草的民族」,食用很多野菜,因此發展出獨有的飲食文化,在今日很多阿美族的野菜,已發展成為都市裏餐廳的美味佳餚。

我們將在光復第一市場內,看到常見耳熟能詳的蔬菜品種,及許多新奇、有趣、古怪的各色植物。透過在地野菜老師的解說,了解這些似曾相似的各累野菜與在地部落的關係,文化傳承的意義、故事,以及料理使用方式。

阿美族傳統服飾

現在人們對阿美族的服裝,印象大致用色只有黑白紅三色,李莎莉在《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:傳統.意義.圖說》中也有提及北部阿美的衣飾就是黑、白、紅為主(1998:309),其實不然,首先這裡我要先糾正一個觀念,大家對所謂的「族服」有很大的誤解,覺得一個族群統一一個穿著,那不叫族群服裝,叫做制服,而真正的族群服飾指的是:同個地區的人,他們在共同的美感認知下,穿著相似的服裝,卻也能看到個人、家族、身份地位的差別及獨特性

約兩百年前,阿美族還有樹皮做衣服配飾的紀錄(凌曼立,1960:215),就一些文獻資料中,其實阿美族是有織布技術,不過因為很早就接觸漢族,能夠交易到更方便便宜的棉布,紡織技術早早的就沒落,日本學者佐山融吉編輯的《番族調查報告書-阿美族南勢蕃》中就提到,1913年以然沒有多少阿美族會織布了(李莎莉,1998:310),所以我們大多從文獻相片裡看到的的阿美服飾,已是用現成布料去製作的,還有與其他原住民族、漢族、日本人交易而來的。
  此篇將會先介紹阿美族的頭飾,之後還會有其他文章介紹衣服、配飾等。
阿美族的男性頭冠有分三種功能(李莎莉,1998:314):
1、工作帽
  主要材質使用藤或皮
2、階級帽
  會使用鳥類羽毛裝飾,例如雉雞羽毛
3、頭目大禮冠
  藤帽上會有貝珠、豬牙、羽毛
 
各個部落的冠帽都會有所差異,然而裝飾東西不會差太多,都是隨手可得的藤、皮、貝殼、鳥類羽毛作為裝飾,並且有些頭冠會和舞蹈有所關聯,例如有的部落會在意,彎腰跳舞時是否能讓羽毛掃到地上,以此表現男性的能力。
除了頭帽,還有額頭的飾品,圖3的男子頭戴的就是由貝殼串起的飾品,中間用貝珠,還有的說法是用石頭、獸骨甚至有魚骨頭,使用紅色的棉線或毛線串起(林靖芸,2010:48),隨著狩獵活動的沒落,用獸骨幾乎不可能,加上塑膠的盛行,如今大家看到的幾乎都是塑膠製的裝飾。
  不只有用貝殼、骨頭作為裝飾,女子也會使用銅片或銀片串起的額飾品,那些銀片常見是用銀幣做材料,還有現在大家比較有印象的女子大頭冠,這種頭冠非常複雜,有兩種:一種是先戴上有銀片的額帶,再戴上繡著流蘇的頭戴(林靖芸,2010:60),如圖5中,右方女子的黑頭冠;另外一種現在比較常見,是插上白色羽毛的頭冠,我的戴的是白羽毛頭冠,可是白羽頭冠的壞處很明顯,不好維護,白色的毛容易黃掉,是沒辦法清洗的,只能重新更換白羽毛,做工非常麻煩。
另外還有最為簡單的頭飾,就是頭部巾,只需一條布纏在頭上即可,有時還可以幫忙輔助頂著陶罐、竹籃等物,無論女子或男子在工作時,頭巾都是非常好取得的,不過後來為了追求美感,才開始有繡紋、亮片等裝飾。

無論是何種裝飾,阿美族都妥善利用地區的資源,讓自己身上能夠漂亮,其中,貝殼是最為常見,阿美族對貝殼的利用可謂是如火純青,泰雅族的傳統禮服貝珠衣上的貝珠,就是由阿美族提供的,而羽毛則是因為家中有飼養或狩獵關係,能得到材料來源。

  說到底,傳統社會的服飾不只是在大家共同認知美感下延伸出來,還代表著在地的資源,族群交易的互動等,乘載的除了藝術還有人文歷史,這便是臺灣原住民最早的時尚。

 

 

l 費用

若須知最新詳情,請自行連絡商家。

l 服裝

長褲、長袖、帽子、防蚊液、休閒鞋、雨具、薄外套、水壺

l 行程內容

若須知最新詳情,請自行連絡商家。

l 體驗特色

在地的故事及社區的體驗的廠商資料

魚的家工作室

0929693750

相關合作廠商會員資料請參考
【社區好友】【社區達人】

非常的感謝您,

因為有您的參與,我們至少可以幫助:

1-2 位的在地司機

1 個致力於保存在地文史的組織或個人

1 個為了在地社區創生而努力的協會或工作室

1 個勇敢支持在地弱勢族群的公益組織

以及他們的員工們、夥伴們及家人們,

因為有您的支持,讓他們可以在對的路上,繼續努力!

l 預約包團

歡迎慈濟大德、各宗教團體、公司行號、家庭親友們,預約包團,半日遊、全日遊,可指定地點接送。